今天是:2024-3-29 星期五
当前位置 >> 主页  >> 民教论坛 >> 校长论坛 >> 正文
嵊州市逸夫小学校长马东贤谈基于项目的学习
时间:2014-08-27        
字号选择〖    〗  
 

作为全国小学课程改革联盟的发起单位,嵊州市逸夫小学积极参与并融入联盟开展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积极参加“小学教育国际会议”。

“小学教育国际会议”,是由全国小学课程改革联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斯坦福评价、学习和公平中心等机构共同主办。从2013年举办第一届以来,持续通过不同的主题活动来构建一个“全球教育共同体”,形成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跨学校、跨地区、跨文化、跨语言的一个国际教育交流平台。第二届国际会议以“桥”为项目主题,从2013年12月启动,到2014年7月,有中国、美国、芬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的40多所学校近千位教师、十多万学生和家长参加了关于桥的项目研究。嵊州市逸夫小学深入地开展了“基于桥的项目学习”,也全程参加了国际会议。

会议结束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长你我他”栏目,专门组织了一次访谈。特邀美国展望学习伙伴专业合作部主任贾斯汀·威尔斯,美国新技术网络高级教练凯文·甘特,斯坦福评价·学习和公平中心主任瑞·皮切诺、评价研究和发展主任露丝·钟薇,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校长马东贤,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梁国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林志敏作为嘉宾参加。

以下是记者与马东贤校长的访谈:

记者: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否推广,它的运行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在我们的学校中,采用PBL,这现实吗?

马东贤:基于项目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我们经常在说,孩子现在负担很重,要减负。那负怎么减?现在有那么多课程,在分科教育的背景下,每门课程又有那么多的学习内容和作业量,要减负势必逼迫我们去思考课程的整合问题。另外,基于项目的学习更大的意义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当下的教育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如何提升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动手做的能力呢?还有,操作的基本程序有了,具体如何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基于表现的评价(PA),这些技术上的问题,我们以前是缺失的。

记者: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了这条路的起点上,但是我们还需要再往前走。能不能谈一谈在您的心目中,中国来实施这种教育方式有没有中国特别的优势或是劣势?

马东贤:我先从不利的层面来说。一是因为我们还在以知识学习、应试为背景的教学环境中,上重点线啊、清华北大啊,所以在这一块上面对学校开展项目学习会非常不利;第二是老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授受式的教育方式,更多用的是记与背的学习方式,对这个新兴的项目,如何去学会它,需要我们去做更多的事情;还有一点,现阶段家庭环境下我们的孩子很少动手,虽然他们很希望有这样的项目,也很欢迎这样的学习方式,但在具体的操作上面还需要更多的指导,这是劣势。那么好的地方呢?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各自在寻找自己的路径,先试先行,应该能够发挥出示范一方的作用。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本土化实施中,要更好地结合中国的实际,而不是全面美国化。

记者:还要结合我们自己中国的国情。申请美国的大学很看重课外的活动,但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现在有一个问题,美国的学生为了申请大学,他是去参加这些活动,尽管他自己没有兴趣,相当于他也是被动地去参与,那么这个评价的体系最终还是要有一个标准的。有没有可能这个标准到了中国实施以后,中国的家长包括中国的学生又是设法去适应这个标准而不是想真正地学到东西,有没有这种可能?

马东贤:我想这个问题是可以预见的,你的担忧在一定层面上也可能会存在的,但是我认为主要在于项目的设计上,是不是符合儿童的兴趣,是不是具有可选择性,是不是评价仍然以“好”、“坏”去评价。如果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好”、“坏”的评价的话,他可能就会被动参与,也就是说项目设置要有可选择性、多样性、符合他的年龄特征、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第二是让他有项目完成后的成就感,就这一点上面我们需要努力。

(费银萍)